印尼手握全球最大镍矿本想卡世界脖子结果中国电池技术一变直接让它矿价暴跌!给全世界提了个醒:中方行我也行纯粹是幻觉
有个国家本想靠手里的王炸矿藏卡全世界的脖子,结果却把自己逼到了破产边缘。 印尼,全球最大的镍矿土豪,以为禁了出口就能逼特斯拉、宁德时代来建厂,复制中国的成功。 可如今它的工厂大面积停工,镍价跌成白菜,雨林砍光了,海洋染红了,梦也碎了。
印尼政府指着地图上丰富的镍矿带,兴奋地盘算着一盘大棋。 2020年,它彻底关上了镍矿出口的大门,想学中东石油输出国组织那样,经过控制稀缺资源来掌控全世界电动车电池的命脉。 他们的算盘打得很响:全世界都要造电动车,电动车离不开含镍电池,而我家仓库里堆着全球最多的镍,你们这些外国大公司,还不赶紧把工厂搬到我家门口?
从2021年到2023年,印尼群岛上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尤其是苏拉威西岛,大片热带雨林被砍伐,取而代之的是冒着浓烟的钢铁厂和巨大的工业园。 港口起重机24小时不停歇,重卡扬起的尘土几乎没散过。 大量的火法冶炼项目以惊人的速度上马,这种技术门槛低、投产快,成了当时的主流选择。
印尼的镍中间品产量在全球的份额迅速从不到30%飙升至超过50%,冶炼产能甚至占到全球六成。 出口额更是从原来的四五十亿美元,一路暴涨到2023年的300多亿美元。 政府的报告里充满了亮眼的数据,就业岗位、投资金额,一切看起来都在朝着“镍业欧佩克”的梦想狂奔。
为了快速见效,印尼批准的大多是高能耗、高污染的火法冶炼项目。 这些项目像饿狼一样吞噬着镍矿,速度之快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一个极具讽刺的局面出现了:拥有全球最大镍储量的印尼,竟然需要从菲律宾、甚至远从俄罗斯进口矿石,才能“喂饱”自己建起来的这些工厂。
与此同时,环境付出了惨重代价。 苏拉威西的红树林和雨林成片消失,开采红土镍矿产生的猩红色泥浆被直接排入海洋,将大片海域染成诡异的红色,严重破坏了海洋生态。 工厂主要是依靠燃烧廉价的煤炭发电,烟囱日夜不停地向天空排放着污染物。
就在印尼埋头疯狂扩大产能的时候,市场的风向已经悄无声息地变了。 印尼赌的是高镍三元电池会一直是电动车市场的主流,因为它的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高,能让车跑得更远。
中国市场悄然掀起了一场电池路线的革命,磷酸铁锂电池强势回归。 这种电池虽然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稍低,但成本便宜三分之一,安全性更高,寿命更加长。 从2023年开始,磷酸铁锂电池在中国电动车市场的占有率从40%一路飙升到70%以上。
中国的电池回收产业非常成熟,大量的退役电动车电池被回收,其中的镍、钴、锂等金属被高效提取出来,重新进入生产线。 这相当于在中国内部形成了一个资源的闭环循环,大幅度的降低了对海外新开采镍矿的依赖。 2024年初,中国更是趁机低价收储了近十万吨镍,进一步压低了全球镍价。
印尼仓库里堆积如山的高镍材料,瞬间就像胶卷时代囤积的胶片遇到了数码相机,价值一落千丈。 技术上的降维打击,不仅体现在成本上,更是彻底改变了市场的游戏规则。
当印尼还沉浸在卖方市场的幻想中时,欧美的“环保大棒”已经毫不留情地砸了下来。 ESG标准成为国际主流车企和金融机构采购与投资的重要考量。 印尼镍的“肮脏”名声成了它的原罪。 由于生产过程严重依赖煤炭且造成巨大生态破坏,其镍产品被贴上了“高碳排放”的标签。
欧美高端电动车品牌和有社会责任感的投资者开始回避来自印尼的镍,这使得印尼镍即使在价格上已经很低,也难以打入利润最丰厚的市场。 一边是成本高企,一边是市场受限,许多工厂陷入了“生产即亏损”的尴尬境地。 工业园区里,限电、轮班生产、设备闲置的景象变得司空见惯。
印尼政府试图亡羊补牢,匆忙调整政策,比如将采矿配额从三年一签改为一年一签,增加税收,甚至暂停新的火法项目审批。 但这种朝令夕改的做法,反而进一步动摇了投资者的信心。 更环保的湿法冶炼项目虽然被鼓励,但因其技术难度大、投资周期长,根本没办法在极短的时间内扭转大局。
印尼的溃败,清晰地展示了“中国行,我也行”这种思维的幼稚。 中国的成功,绝非仅仅依靠资源或一纸出口禁令。 其背后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完整工业体系:从顶尖的材料科学研究,到精密制造能力,再到庞大的国内市场消化和引领技术方向,最后还有强大的回收再利用体系形成产业闭环。
印尼只看到了中国策略的第一步,却没能复制其最核心的科技树和系统工程能力。 结果,巨大的投入换来的是一片片闲置的厂房和在盈亏线上苦苦挣扎的企业。 苏拉威西岛上那些生锈的冶炼炉,成了资源主义迷思最生动的警示牌。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