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产品中心

贵州企业第二把交椅:年入600亿!掌门人不露锋芒中学教师出身

  在群星闪耀的中国企业界,如果说茅台是贵州的一张耀眼名片,那么贵州磷化集团则是一位低调而实力丰沛雄厚的“隐形冠军”。在2025年的《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上,它以第416位的排名,稳居贵州企业第二把交椅,年营收高达600亿元。

  令人惊叹的是,这家巨擘的掌舵人何光亮,其职业生涯的起点竟是一位中学化学教师。从三尺讲台到执掌千亿资产的国有企业,何光亮的华丽转身,折射出中国实体经济从粗放式资源开采到精细化“点石成金”的巨大变革。更为人称道的是,他成功将每吨磷矿石的附加值从最初的2500元提升至惊人的10万元,实现了40倍的飞跃!

  何光亮1965年出生于贵州思南的一个苗族家庭,1985年从教,成为思南一中的一名化学老师。这段看似与矿业毫无交集的经历,实则为他日后领导管理数万人的大规模的公司集团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讲台上,他不仅传授知识,更学会了洞察人心、统筹全局,培养了卓越的组织协调能力。

  1991年,国家“八五”重点工程——瓮福矿肥基地的建设启动,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何光亮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遇,毅然告别校园,投身火热的建设工地。他最初担任外事办主任助理兼翻译室主任,负责与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对接沟通。为了尽快掌握专业相关知识,他常常挑灯夜战,废寝忘食地研读技术资料和工程图纸。

  接下来的三十年,何光亮在瓮福集团一步一个脚印,从技术岗位到战略岗位,几乎历经了所有核心部门的磨砺。凭借着过硬的专业素养和卓越的管理才能,他逐渐成长为企业的中流砥柱。2019年,贵州省委做出战略决策,整合瓮福与开磷两大磷化工巨头,时年54岁的何光亮被委以重任,担任新组建的贵州磷化集团首任董事长。

  据一位内部员工回忆,何光亮在会议上总能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复杂的技术问题讲解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这或许就是他作为教师的独特优势。

  2019年6月26日,贵州磷化集团正式挂牌成立。这次重组在业内被誉为“强强联合的世纪整合”。重组前,瓮福和开磷虽然都是磷化工领域的领军企业,但长期面临着同质化竞争的问题。开磷历史悠远长久,拥有61年的发展历史和1.3万名员工;而瓮福虽然成立时间比较短,却拥有52家子公司,在技术创新方面实力雄厚。

  然而,何光亮接手的却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两家企业在文化理念、管理流程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且面临着沉重的债务压力。在首次高管会议上,他坚定地表示:“我们要追求的不是规模上的第一,而是价值上的王者!”

  整合仅仅半年后,集团就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2019年,集团实现出售的收益超过630亿元,工业总产值接近300亿元。但这并没有让何光亮满足,他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未来。

  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核心五板块”战略,即以磷为核心,向肥料、工业、食品、电子、医药五大领域拓展延伸产业链。仅在2019年底,集团就投入巨资20亿元,启动了包括40万吨食品级磷酸、磷石膏建材等在内的五个重点项目。

  在众多战略举措中,何光亮最核心的打法是“富矿精开”,即转变过去粗放式的矿石销售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和精细化管理,将每一克磷矿石的价值发挥到极致。

  过去,传统的磷肥业务占据了集团收入的80%。何光亮力排众议,坚定推进向新能源材料的转型。集团成功将磷酸一铵升级为电池级磷酸铁锂,并直接供应给宁德时代、比亚迪等行业巨头。

  到2024年,集团新能源材料的产能已达到240万吨,其湿法净化磷酸在国内新能源领域的市场占有率高达54%。在息烽基地,一座年产6万吨磷酸铁的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预计投产后将填补贵州省在电池回收产业方面的空白。

  在磷酸生产的全部过程中,每生产1吨磷酸,就会产生4-5吨磷石膏。过去,这些废料被随意堆积,不仅占用土地,还污染自然环境。但在何光亮的眼中,这些磷石膏却是亟待开发的“宝藏”。集团利用磷石膏生产石膏板、砌块等新型建材,能耗仅为水泥的四分之一。

  他们还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磷石膏制硫酸装置,每年可以“吃掉”140万吨废料,产出60万吨硫酸和80万吨水泥。截至2024年,磷石膏的综合利用率已达到78%,这一些产品大范围的应用于1468个工程建设项目中。

  此外,磷矿石中伴生的氟、碘等元素,过去也被当作杂质简易地处理。如今,集团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对这些伴生元素的综合利用,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仅在2022年,氟化氢的产值就达到了13亿元。

  贵州磷化还掌握着一项“杀手锏”——湿法净化磷酸技术。这项技术打破了国外的长期垄断,使集团成为全世界唯一掌握大型成套工艺的企业。

  在穿岩洞矿区,智能化选矿系统每天能处理上万吨矿石,利用率突破90%。通过封闭管道,精矿浆直接输送至下游子公司,分级萃取技术让残渣变废为宝。集团还建成了国内首条全要素电池回收线,从废旧电池中再生锂、钴、镍等稀有金属,形成了“采矿—材料—回收”的完整闭环。

  技术创新筑起了坚固的竞争壁垒:截至目前,集团累计获得专利超过2000项,其湿法磷酸技术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贵州裕能公司的磷酸铁锂项目投产首年就创造了70亿元的营收;盛屯能源的“磷矿—磷酸铁锂—电解液”全产业链基地,其目标产值更是高达200亿元。

  最经典的案例莫过于磷石膏串联多个产业的模式:福泉泰福公司将磷石膏加工成建材,累计消纳了数百万吨废料;息烽产业园聚集了21家磷石膏利用企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生态系统。甚至连副产物磷酸亚铁也成为了新的增长点,主营钛白粉的胜威公司,因其销售额的增长,2024年第一季度产值就达到了5亿元。

  2024年,磷化集团上线了一套集采平台,像“磷化工版淘宝”一样,有效地打通了上下游产业链。该平台面向供应商与采购商开放,提供磷产品目录、贵人服务等七大功能。集团内部30多家子公司的采购业务全部在线上操作,外部则辐射到整个行业。

  一位供应商这样描述平台带来的变化:“过去购买磷矿石需要四处奔波,现在只需登录平台做比价下单,系统自动结算,效率大幅度的提升。”这套系统使采购成本降低了15%,订单追溯率达到了100%。

  在2025年人才博览会上,何光亮提出了“人才出彩,助力产业精彩”的口号。他创新性地设立了“人才飞地”,在工业发达地区建立研发中心,实现了“研发在外地,产业在贵州”的新模式。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上一篇: 3年市值缩水近八成如今重回千亿“钴爷”杀回来了 下一篇: 科学网—货币与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