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产品中心

法治护航“黔”力奔涌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生命,都带着一股从石缝里挣扎而出的倔强与蓬勃。发展亦是如此。

  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贵州要如何在群山阻隔、岭谷纵横间,激发发展“黔”力,闯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

  答案,就在贵州自己。“一个地方的发展活力同营商环境紧密关联。”今年3月,习在贵州考察时作出重要论断。而法治正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格外的重视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在一体学习贯彻习经济思想、习法治思想的过程中,也反复强调要以高质量司法服务经济社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着力营造更优法治化营商环境。贵州省检察机关紧紧围绕有关决策部署,以“立足禀赋”的深度履职、“一地一策”的精准服务、“破除壁垒”的坚定决心,编织出一张立体、高效的法治护航网络。

  近日,“法治中国行·高质效办案在基层”采访团走进黔贵大地,探寻贵州省检察机关如何以法治之笔作答营商环境这道发展必答题。

  这样一句戏言,在贵州,却是底气十足的写实。奇崛的喀斯特地貌之下,沉睡着巨大的“资源宝库”:煤、磷、铝、锰等49种矿产资源储量排名全国前10位,目前已发现矿种137种,几乎囊括了全国的“矿产图谱”。

  “地下富矿”怎么变作撑起贵州发展的“硬脊梁”?近年来,贵州把“富矿精开”作为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关键抓手,力求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为此,贵州省检察院于2024年在全省部署开展服务保障“富矿精开”专项工作,以此撬动全省法治化营商环境优化提升。

  “我们正将履职重点从‘点’上的个案,转向‘线’上的全链条与‘面’上的全覆盖,力求拼出一张完整而坚实的法治版图。”贵州省检察院专项工作办公室负责人范嗣刚介绍,专项工作就是要推动“四大检察”综合履职向“富矿精开”领域深度拓展,实现履职方式与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同频共振。

  如此宏大且紧密结合资源禀赋的工作思路,如何落地?铜仁市碧江区检察院检察官赵江波用手里的照片,为记者揭开了答案的一角。

  照片里的景象触目惊心:盗采者通过开挖矿井、挖掘坑槽等方式,在山体上留下一个个深邃幽暗的矿洞,四处散落着被剥离的植被、的岩土和横亘于河道的砂石。

  “一切始于一起跨省盗采事件。”赵江波向记者介绍,今年3月,两名湘籍男子驾车潜入辖区云场坪镇一处废弃矿井盗采朱砂矿石,因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事故而案发。办案中,检察官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这里作为历史矿区,自2021年以来非法盗采猖獗,呈现高度组织化、跨省协作特征;有大量历史矿洞未有效封闭;生态环境及关键基础设施遭受系统性破坏。

  原来,部分盗采点位于其他合法企业的矿权范围内,相关生态修复成本易被转嫁到合法企业身上。同时,盗采者逃避国家税费、安全环保投入等法定成本,低价倾销矿产品,构成不正当竞争。“这挤压的是合法企业的生存空间!”当地一家合法矿企负责人愤愤道。

  为此,碧江区检察院在办理刑事案件的基础上,以公益诉讼立案,召开听证会凝聚治理共识,向4家行政机关制发检察建议,提出“打击盗采—封堵矿洞—生态修复—降低守法企业负担”的协同治理方案。同时,该院与湖南省检察机关建立协作机制,封堵监管盲区,并向法院申请司法保护令,为合法经营筑起法治屏障。

  相关行政机关积极落实检察建议并予以反馈:盗采者被行政处罚,涉嫌犯罪者获刑;重点区域装上了监控及传感器,“网格化+无人机”提升巡查效能;矿洞被封堵,溪流获疏通……

  60公里外的万山区,曾是中国最大的汞工业生产基地。资源枯竭后,矿区并未沉寂——因保存完好的采矿遗迹与矿山文化,万山汞矿遗址跻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在政策扶持下,矿山原地“涅槃”出文旅产业,书写汞矿遗址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

  “我们守护的不仅是冰冷的矿洞,更是活着的工业记忆,是转型发展的希望。”万山区检察院检察官滕建玥说道。为服务“千年汞都”转型发展,该院携手区文旅局等单位挂牌成立万山汞矿遗址司法保护基地;对接朱砂企业及产业负责人,开展“量体裁衣”式普法,助力文化IP与产业转型深度融合。

  “朱砂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从挖矿到挖掘文化,我们就着‘富矿’挖出更多发展潜能。检察机关的守护让我们转型底气更足、步伐更稳。”贵州省朱砂商会会长陈建感慨道。

  “我们开展的特色工作还有很多,例如面对矿产资源开发环节多、风险高、法律关系复杂的情况,我们将法治课堂、检察联络站搬到园区,把法律讲进企业家心里。”范嗣刚介绍,2024年以来,贵州省检察机关共办理涉矿案件1478件,制发检察建议18件;督促主管部门开展涉矿安全风险隐患排查83次,督促行政机关立案查处涉矿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24件;修复矿山生态800余亩,督促收缴涉矿生态修复基金4500余万元。

  这是检察机关从传统办案思维向深度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迈进的有力印证。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整个黔贵大地,会发现这份守护正以更多元的形态,在各地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每条建议都说到了点子上,既有法律依据,又能落地操作。”近日,安顺市某航空企业法务负责人接过安顺市西秀区检察院干警精心准备的法律咨询意见书时,发出由衷赞叹。

  今年6月,安顺市检察院检察官为辖区航空企业上门“问诊”时,发现某航空企业正面临民事案件执行困境,随即将线索反馈给了西秀区检察院。西秀区检察院检察官第一时间上门座谈,摸清了企业执行难的症结所在,精心制作法律咨询意见书,并逐条释明,帮企业推动落实执行裁定,保障企业权益“不打折”。

  “我们通过‘一体履职+上门问诊’靶向施策,用专业的法律服务将司法保障延伸到公司发展的‘神经末梢’。”安顺市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杨挺向记者介绍,这一做法,源于贵州省检察院的系统部署。5月28日,贵州省检察院印发《关于为安顺加快贵州航空产业城建设提供检察服务保障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要求着力为安顺市打造全国重要航空产业基地提供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积极探索协同办案模式,依法保障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等融合型数字化的经济创新发展。

  在《意见》指导下,安顺市检察机关下足功夫护航航空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与贵州航空产业城指挥部办公室对接,掌握辖区88家航空产业规上企业的“家底”,制定并发放个性化问卷314份,收集问题34个,发现检察监督线件,推动企业弥补监管漏洞13个。

  事实上,在贯彻落实贵州省委、省政府印发的《贵州省营商环境大改善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及贵州省检察院服务保障法治化营商环境有关要求的过程中,全省各地检察机关因地制宜,以“小切口”服务“大环境”,形成“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

  在贵阳,检察机关服务并融入“中国数谷”建设,不断强化对数据产权、数据安全、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着力提升检察干警对侵犯数据产权、数据安全类案件的证据提取和收集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并邀请各领域专家以特邀检察官助理的身份参与案件办理,以“专业化”办案应对“专业性”侵权。

  在遵义,检察机关支持和服务保障遵义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运用法治化手段服务酱香白酒、辣椒、茶叶、吉他等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护航“黔货出山”“黔货出海”。

  在江口,今年7月,检察机关依托“法护梵企·检润营商”检察工作品牌,与贵州梵净山大健康医药产业示范区管委会建立协作机制,制定服务保障抹茶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专项工作方案,构建“刑事检察‘严保护’、民事检察‘解纠纷’、行政检察‘促规范’、公益诉讼‘护安全’”四维保护体系。

  从地下矿脉到云端数据,从传统酒香到抹茶出圈,检察机关不停地改进革新优化服务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举措,既驱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也激活了新兴领域的创新,让铜仁抹茶、雷山苗医药、威宁火腿等众多“隐藏款”土特产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检察机关在法律风险防范、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给予了地方产业许多有明确的目的性的帮助,有利于培育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贵州省人大代表、贵州铜仁贵茶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蒙祖德欣慰地表示,“这种‘一地一策’的精准服务,让我们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在激发地方特色的同时,如何拆除那些看不见的“隐性壁垒”,让所有市场主体在统一的法治赛道上公平竞技?这是贵州省检察机关以监督之力破除区域藩篱、护航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深层考量。

  贵州省正安县检察院干警深入吉他生产企业走访,了解企业经营现状并提供法律服务。

  这样的心声折射出一个深刻认知:真正优质的营商环境,既要有个性化的“精准滴灌”,更要有无差别的“阳光普照”。

  “优化营商环境的核心是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范嗣刚和记者说,“我们坚持在司法办案中践行平等保护理念,持续释放依法平等保护各种类型的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强烈信号。”

  平等保护的理念,正通过一个个案例落地生根:清镇市检察院通过办理执行异议监督案,纠正法院不当执行行为,保障外地企业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铜仁市检察机关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检察履职,通过行政公益诉讼整治机动车检验测试价格垄断,以听证、检察建议等方式规范医疗设施捆绑销售等行为,以个案办理推动行业治理。

  但做实依法平等保护这篇大文章,不能只靠个案纠偏。今年4月,贵州省检察院专门印发《充分履行检察职责服务保障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方案》,围绕影响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明显问题,在落实最高检开展的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司法专项监督基础上,部署开展六大行动,并提出19条硬举措。

  虚假诉讼,查!紧盯异地起诉制造涉企虚假诉讼、利用虚假诉讼逃废涉企债务等,办理虚假诉讼案件61件;

  行政违法,纠!加大对涉经营主体有关的市场监管、税收管理、市场准入、经营许可等领域的行政裁判、判决、调解书的监督,479件涉企行政检察监督案件被纳入视野,制发检察建议、检察意见共194份;

  挂案积案,清!监督纠正一批不该立案而立案、该立案不立案以及长期挂案等案件,监督立案39件,监督撤案122件,清理“挂案”134件。

  县检察院检察官对某建设公司非法占用农用地案进行立案监督时发现,嫌疑犯通过当地政府招投标为村民修建环湖路,其边施工边等待审批手续的行为系经当地政府建议并同意的,公司主观上不具有非法占用农用地的故意,不构成犯罪。公安机关仅根据非法占用林地的面积达到立案标准就进行立案,属于机械理解并适用法律。

  今年5月,县检察院向公安机关制发《通知撤销案件书》,公安机关于当日撤销该案。同时,针对该案暴露出的问题,该院联合县工商联等8家单位召开联席会,建立协作配合机制,从源头上防范类似问题发生。

  从个案纠偏到机制建设,从理念引领到监督办案,贵州省检察机关正在用法治方式拆除一堵堵“隐形围墙”,打通一个个政策堵点,让各种类型的市场主体在黔贵大地上都能安心经营、公平竞争。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有的涉企案件刑事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相互交织,容易因错误判断而混淆罪与非罪的界限,导致经济纠纷被当作刑事犯罪处理,甚至会出现‘以刑事手段插手经济纠纷’的情况,对当事企业造成很大伤害。我们在履职过程中,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依法审慎处理,严格防止利用刑事手段插手、干预经济纠纷等履职不当问题发生,努力让各类经营主体放心投资、安心经营、大胆发展。”贵州省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王永金表示。

  今日之贵州,“家里有矿”的底气与“身边有法”的保障同频共振。随着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一个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多彩贵州,正自信地迈向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广阔天地。

  作为在贵州发展的企业家,我深切感受到这片“营商土壤”正慢慢的变“肥沃”。长期以来,贵州省检察机关立足本地实际,不断采取务实举措服务保障法治化营商环境。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从省检察院与省工商联共同召开“检察长·董事长”座谈会,面对面倾听企业声音,到建立检察官担任“法治副园长”工作机制,选取百个产业园开展定点联系,检察机关坚持有事必到、无事不扰,真正把法律服务融入日常,把法治保障做到了企业和企业家的心坎上。

  针对跨省抓捕、超标的查封扣押等执法司法问题,最高检部署开展了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司法专项监督。贵州省检察院为此在全省开展充分履行检察职责服务保障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让人切实感受到检察机关在规范执法司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方面的坚定决心与有力作为。期待检察机关未来在精准服务上多下功夫,为企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干货”“硬招”,让司法效能真正转化为发展动能。

  (检察日报 作者:王维夷 张雪莹 丁艳红 刘韬 视频:正视工作室 翟焜)

 

上一篇: 搞趣网简介 - 搞趣网 下一篇: 【广发策略】如何看科技调整:主线板块下跌时间、幅度复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