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高级绝密矿山帮国家还苏联20亿外债被称共和国的脊梁
1950年,中苏两国联合成立了有色及稀有金属有限公司。那时,中国正处于技术匮乏、资源不足的状态,而苏联则有着先进技术和大量的矿产资源。两国通过合作,中国提供了人力资源,苏联则提供了技术和设备,同时苏联也要求中国偿还之前的债务。
回溯到1930年,在新疆的可可托海,一个牧羊人捡到一颗闪闪发光的石头,并把它带回家做装饰品。几年后,1935年,苏联派遣了两支地质队伍来这里寻找稀有金属。为了加快进度,他们按重量购买矿石,并用粮食或者现金支付。甚至假如发现矿石源头,还能奖励额外的粮食。很快,可可托海地区的绿柱石矿化点被标记在了苏联的地图上。经过进一步的勘探,除了绿柱石,苏联人还发现了钽铌铁矿。这让苏联政府十分重视这个矿床,他们深知这里的资源宝贵,但毕竟是中国的土地,也需要保持一定的低调。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困难,物资匮乏。正是在这样一个时间段,苏联的帮助显得很重要。1950年3月1日,中苏两国签订了友好互助同盟条约,决定共同合作开发矿产资源,成立了矿山公司。苏联提供先进设备,中国则提供劳动力。企业成立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工人迅速汇聚到可可托海。小镇上出现了俄式建筑,繁华景象仿佛“西部的小上海”。随着矿山公司持续不断的发展,4万人聚集在这里,生活条件和环境逐渐改善。然而,由于该矿床的重要性和保密性,可可托海三号矿被严格保密,甚至在地图上没有标出它的存在。它被秘密编号为111号矿。
111号矿的矿物种类很丰富,全球已知的140种矿物中,这个矿区就包含了86种。其中,包括大量稀有金属,如铍、锂、钽、铌、铯等,还含有铜、镍、铅、锌等有色金属,铁等黑色金属,以及各种非金属矿物和珠宝石矿。这些矿物的储量占全球已知储量的60%,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氧化铍的储量占全国的70%,市场价值高达80亿元,可以开采到2030年。更为传奇的是,曾有新闻媒体报道过从这里开采出来的稀有矿物,如16公斤的海蓝宝石、17公斤的黄玉、60公斤的钽铌单晶矿等,它们的发现无疑是对这一矿区价值的最佳证明。
随着时间推移,1958年中苏矿山公司改名为可可托海矿务局。然而,到了1960年7月,苏联单方面撕毁了协议,并要求中国在五年内偿还52亿元的债务。当时,中国的经济情况极为困难,人均GDP只有220元。面对巨大的压力,中央政府决定以继续开采111号矿的矿产资源来抵债。最终,中国提前一年在1964年还清了全部债务,1965年10月,其他的债务也全部还清。这五年间,111号矿贡献了中国外债的40%。它不单单是经济的支柱,还为中国的核武器研发提供了关键材料,尤其是在“两弹一星”的成功爆炸和发射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到了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这颗卫星所使用的铯元素,正是来自可可托海矿。可可托海三号矿,作为共和国的脊梁矿,代表了中国巨大的秘密和财富,但却始终没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尊重。矿工们默默奉献,这座矿山的背后,承载着无数中国人的奋斗和牺牲。
直到1999年,由于锂资源的枯竭,三号矿正式关闭,而2003年可可托海矿区的所有矿产资源开采工作也宣告结束。矿企破产后,尽管矿区的资源逐渐枯竭,但也开始有一部分人关注到这个曾经默默奉献的矿山。今天,曾经的英雄矿被开发成了旅游景点,更多的人开始了解它的重要性。这样的矿山和它的历史不应该被遗忘,它曾为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