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定了!10月22日在宜举行
作为“大国重器”三峡工程所在地和世界水电之都、中国动力心脏,近年来,宜昌着力实施后,宜昌巧借专家智慧,调整转型发展思路,促进了“水、风、光”新能源、新能源电池、绿色智能船舶等绿色产业快速发展。
举办2025绿色能源发展大会(湖北宜昌),是基于对国际能源形势的深刻认识、基于对服务国家战略的深度考量、基于对高层论坛的充分期待、基于宜昌独特的区位优势、产业升级的发展需要,旨在共商能源发展大计、共谋绿色低碳未来、共享能源发展创新成果,为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2025绿色能源发展大会(湖北宜昌)以“绿色能源、引领未来”为主题,设置了“1+6+3”的活动板块。
“1”,即1个开幕式及主旨报告会,定于10月23日上午举行,含开幕致辞及报告、全球最大万吨级纯电动运输船下水及命名、长江中游首个换电运输航线启航及LNG换罐运输模式路演等活动。
“6”,即6大主题报告会,定于10月23日下午举行,包括内河绿色智能船舶发展、动力电池发展及回收利用、新能源交通多场景融合创新与应用等内容。
“3”,即3项互动活动,让与会嘉宾沉浸式体验清洁能源产业现代科技应用场景,面对面同业界顶尖专家畅聊能源行业发展未来。
着眼创新引领,多维度、多视野展现科技在能源发展中的关键引领作用,为全球能源发展注入更多绿色“新”韵;
着眼凝聚共识,为“群英荟萃”搭建了多元化沟通交流平台,把对新能源发展的关注推向新“高”度;
着眼产业升级,重点围绕破局突围、转型发展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同时签约一批重点项目,促进新质生产力不断向“绿”而行;
着眼合作共赢,为国际能源可持续发展展示“中国智慧和力量”,也为中国能源、绿色产品走向世界开创更“大”空间。
宜昌将借本次大会东风,进一步认清形势、把握大势、顺应趋势、发挥优势,聚焦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推进“电化长江”先行示范、增强“中国动力心脏”舒张功能、拓展国际国内合作,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宜昌篇章。
今年是“双碳”目标提出五周年。“十四五”期间,我国锚定“双碳”目标,加强统筹协调,坚持系统推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成就举世瞩目:能源结构逐“绿”而变全球领先,新能源科技全球领跑,新能源产业链世界第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水平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请问,近年来中国能源研究会在推进能源领域科学技术创新,服务“双碳”战略方面有什么重点成效?下一步又有哪些新的打算?
答:中国能源研究会于1981年1月成立,是由从事能源科学技术相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科技工作人员自愿结成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全国性4A级社团。接受业务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民政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2014年,研究会成为国家能源局第一批16家研究咨询基地之一。长期以来中国能源研究会围绕实现“双碳”目标,积极践行
能源安全新战略,坚持党的领导,以党建促会建,扎实推进党建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发挥智库优势,以学术助力科学决策,为能源高水平发展建言献策;搭建开放交流平台,瞄准能源科技前沿,积极开展国内、国际学术活动;搭建产学研融合平台,建立专家服务站和研究中心,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多层次多渠道举荐科学技术人才;积极有序开展团体标准制定工作;逐渐完备会员体系建设,提升会员服务水平。着力做实联系服务能源科技工作人员工作,搭建开放共享的交流平台,促进能源领域产学研用的深层次地融合,为深入推动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促进经济社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研究会依托能源领域专家人才集聚优势,着眼当前国际能源形势和全国能源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聚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等重大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并及时提出考虑全面、务实操作性强的建议:针对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对能源法(草案)征求意见的函,认真研究后提出八条具体修改意见,就提高能源法的适用性、加强完善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消纳制度等方面提出建议,其中一条被采纳;受国家能源局委托,研究会承担了风电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评审任务;2024年开展课题研究66项,其中承接的中国科协“十大”代表2024年调研课题——《数字技术推动能源电力绿色低碳发展调研》被科协评为优秀调研课题。
研究会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立足于更好地服务能源领域科学技术创新,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开展团体标准研制,2024年发布团体标准46项。同时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评价活动,完成“循环水预过滤系统及成套设备”“燃煤电厂余热利用与超净排放协同技术”等23项科技成果的评审、鉴定,为包括三峡新能源集团在内的多家单位提供了能源有关技术咨询和解决方案。
成立中国能源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面向能源领域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人员实施托举工程,2024年成功推荐14人入选第十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建设项目。向中国科协推荐2位第十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3位第二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1个候选团队,2位第九届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极大地充实了我国能源科研人才储备。
始终秉持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和“百家争鸣”的方针,举办各类学术交流活动。2024年共举办学术年会、专题讨论会、高峰论坛等各类国内国际会议活动89场,为能源科技工作人员了解最新科技成果和发展动态提供平台。在全国多省市成立产学研融合创新平台,为当地发展提供科学技术创新驱动服务站点。
中国能源研究会将持之以恒以习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秉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研究、咨询、交流、服务”的宗旨,和“党建强会、学术立会、开放兴会、依章治会、守正创新”的工作总思路,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加快中国特色一流学会建设,打造平台型、服务型和开放型新学会,团结引领广大能源科技工作人员,努力为深入推动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促进经济社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宜昌是三峡工程所在地,近年来持续实施“双碳引领、枢纽赋能、强产兴城”发展的策略,加快传统重化工向新能源电池及材料赛道转型、推进“电化长江”等工作初见成效,在绿色低碳发展上潜力巨大。此次举办2025绿色能源发展大会(湖北宜昌),必将为宜昌未来的发展注入更多科学技术创新动力,推动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
宜昌连续两届作为绿色能源发展大会承办地,请问主要基于什么考量?自从举办2023中国(宜昌)绿色能源发展大会之后,宜昌在绿色能源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效?下一步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打算?
答:宜昌,肩负着长江经济带高水平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重大使命。我们之所以连续两届承办绿色能源发展大会,主要基于五个方面考虑:
一是基于对国际能源形势的深刻认识。能源转型发展势不可挡,已成为全世界共识,新能源必将成为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谁能在转型发展中,抢占“制高点”,谁就能在日益激烈的能源博弈中把握先机,掌握主动权,引领能源绿色发展未来;
二是基于对服务国家战略的深度考量。“碳达峰、碳中和”不仅是中国政府对全世界的庄严承诺,也是国家赋予地方的重大任务,作为地方政府,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全面履行造福于民的职责;
三是基于对高层论坛的充分期待。成功举办2023中国(宜昌)绿色能源发展大会之后,宜昌能源转型发展卓有成效,实践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方案”的强大能量,深深体会到转型发展离不开创新智慧的支撑。为进一步探寻转型发展新思路,我们再次承办此次大会,以汇聚国内外智慧的大脑,为宜昌转型发展“明思定位、谋篇布局”;
四是基于宜昌独特的区位优势。宜昌坐拥三峡、葛洲坝两座世界级水电站及四百多座“星罗棋布”小水电站,以全国0.2%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国10%的水电发电量,被誉为“中国动力心脏”。具有引领能源转型发展,打造“清洁能源之都”的区位优势和先决条件;
五是基于产业升级的发展需要。近年来,宜昌的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迅猛,产业的含“绿”量含“金”量快速提升。但整体看来,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要求还有差距,加上宜昌过去产业以重化工为主,能耗结构普遍偏重,“降碳减污”压力巨大,一些“技术瓶颈”还需要借助专家的智慧来破解。
近年来,特别是近两年来,宜昌依托丰富的风光水电等清洁能源资源优势,巧借2023中国(宜昌)绿色能源发展大会专家智慧,紧扣打造“清洁能源之都”目标,调整转型发展思路,促进了“水、风、光”新能源、新能源电池、绿色智能船舶等绿色产业快速发展。
3个抽水蓄能项目开工建设,总装机400万千瓦。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发电装机总量3224万千瓦,其中风、光、水电等清洁能源装机占比94%以上。页岩气探明储量超7.42万亿立方米,正加快打造国家鄂西页岩气勘探开发综合示范区。
宜昌是“电化长江”策源地、“气化长江”排头兵、“氢化长江”首创者。“电化长江”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一批公务船、旅游车船、运矿车船、港口作业船舶电动化投运成效显著,基本建成全省首条“零碳货运走廊”,“电化长江”示范区建设领跑全国;国内首艘氢燃料动力示范船“三峡氢舟1”号在宜成功首航,“电化+氢化”绿色航运转型路径日渐成熟。
依托全国15%的磷矿、10%的石墨等资源优势,全力发展磷酸铁锂电池储能产业链,形成涵盖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的产业链闭环,新能源电池产能达到70GWh,为建成世界级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和核心基地打下坚实基础。长江宜昌段主要经营性码头实现岸电全覆盖,已成为国家港口岸电标准输出地。四大船舶工业园区初具雏形,总造船能力达130万载重吨。到2024年底,全市清洁能源规上企业完成总产值470.86亿元,同比增长29.9%。
宜昌将借本次大会东风,进一步认清形势、把握大势、顺应趋势、发挥优势,继续深入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聚焦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深入实施“双碳引领、枢纽赋能、强产兴城”发展的策略,着力推进“电化长江”先行示范,为“电化长江”覆盖全“长江流域”提供可借鉴的宜昌模式;着力拓展国际国内合作,打造中国“电池洼地”;着力增强“中国动力心脏”舒张功能,打造清洁能源之都,全球低碳样板,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宜昌篇章。
湖北省赋予宜昌“打造汉襄宜‘金三角’重要支撑、长江大保护重要展示窗口、中部地区高水平发展重要引擎”的三个重要使命,请问宜昌在落实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方面的成效大多数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下一步工作重点是什么?
答:近年来,宜昌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牢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殷殷嘱托,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聚焦聚力支点建设,坚决扛牢“三个重要”新使命、落实“六个奋勇争先”新要求,深入实施“双碳引领、枢纽赋能、强产兴城”发展的策略,奋力打造全省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先行区,宜昌经济社会在高水平保护的前提下实现了高质量的发展,转型发展成效明显。突出体现在四个方面:
2024年,全市经济总量6191亿元,首次突破6000亿元、4年连跨两个千亿台阶,位居全国百强城市第48位,成功跻身湖北省第2位、“中部非省会城市第一城”。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10.1%、9%、5.6%,主要指标增速延续了高于全国、快于全省的向好态势。宜都、枝江、夷陵“全国百强”再进位,西陵跻身“全国百强”,14个乡镇入选全省百强镇,多点支撑更加有力。
宜昌产业正在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换,探索出了一条从“规模扩张”到“结构升级”、从“要素驱动”到“创新裂变”的转型发展之路。生命健康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千亿产业达到3个;新增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品种11个,总数达到51个、全省第1;信息高铁华中枢纽站、点军人工智能算力中心等一批算力项目投运,全市算力规模达3140P,宜昌成为全省最大的新能源船舶建造基地;沿江化工企业全部完成“关改搬转”,推进“无废”城市试点建设,D级化工园区实现全覆盖。“十四五”以来,宜昌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4.4%,以年均4.7%的能耗增速支撑GDP实现了8.9%的高增长。
三峡水运新通道可研获批;宜涪高铁全面开工,宜常高铁完成初步设计,高铁北站即将通车,“十字形”高铁枢纽加快成形;南津关、沙镇溪2座长江大桥、城西高速等3条高速开工建设;港口吞吐量近1.5亿吨,全省第2;三峡机场升级为国际机场,新开通国际航线万人次。
2024年,城区PM2.5、PM10平均浓度分别下降4.95%、8.6%。全市34个国、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100%,长江干流宜昌段实现出、入境断面总磷浓度基本持平。15条重点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全覆盖,柏临河入选国家级幸福河湖项目。
宜昌将继续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
持续实施“双碳引领、枢纽赋能、强产兴城”三大发展的策略,建立健全“1610”重点工作落实机制和“四个重大”项目推进机制,
大力开展“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年”“重点项目建设年”活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方位扩大有效需求,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逐步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加快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宜昌篇章。
湖北三峡实验室,作为大会的主办单位之一,作为宜昌市重点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请问在新能源、新材料方面有哪些重大科研成果?这些科技成果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答:湖北三峡实验室是省委、省政府基于科技强省战略在宜昌布局组建的十大湖北实验室之一。定位绿色化工,实行“独立事业法人、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行”新模式,致力于绿色化工领域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研发技术,全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绿色化工科学技术创新高地。
四年来,湖北三峡实验室聚焦微电子关键化学品、磷基高端化学品等研究方向,积极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了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我们针对光刻胶核心组分光引发剂“卡脖子”难题,创新研究了重氮萘醌型光引发剂绿色制备技术,产品各项关键指标和性能测试均达到国际同种类型的产品,顺利完成中试,通过客户验证,填补了国内空白;
黑磷是新型的超级二维材料,被誉为“超越石墨烯的光电子学革命性材料”,在光电器件、能源催化、快充储能以及生物医药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湖北三峡实验室在全球首次实现了黑磷单次百公斤级可控制备,并形成了原料黑磷晶体和下游黑磷改性催化剂、下游超快充黑磷负极材料等系列产品;
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开发出了“双磷源循环及洗水回用”磷酸铁降本增效新技术,磷酸铁生产所带来的成本降低10%以上,产品质量可以匹配三代半及四代磷酸铁锂水平。
并助力兴福电子科创板上市,推动兴发集团携手万华化学在宜昌布局精细磷化工、有机硅材料等产业,宜昌化工产业在新能源技术的加持下,加速向精细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
上一篇: 襄阳轴承(000678)_股票在市场上生意的金额_行情_走势图—东方财富网 下一篇: 比紫金矿业还稀缺!2元+具有15个锂矿+6个锡矿+金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