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协会概况新闻中心会员单位艺师名家精品紫砂认定中心鉴赏知识紫砂文化文物古玩
文章搜索
会员单位
    网站首页 >> 紫砂文化
紫砂壶的工艺发展及特点
来源:转载 点击数:3910次 更新时间:2015-5-27
紫砂壶有着几千年的文化了,而且喜欢紫砂壶的人是越来越多,紫砂壶算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了,紫砂壶每个时期的发展都是不一样,用的装饰技术也是不一样的哦,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紫砂文化的产生

  宜兴紫砂除了历史悠久,艺术上繁荣的茶文化历史以为,它的历代传世佳作更体现了紫砂工艺的光辉艺术特性。它的造型艺术更是没有办法比拟的。

  宜兴紫砂工艺的造型设计千姿百态,方非一式,圆不一相。因此,从造型艺术角度而论,紫砂工艺的地位当在一切陶瓷工艺之上。

  紫砂创始在何时,在中国陶瓷史上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明、清时代的史籍中明确地说,紫砂陶器创始于明代弘治、正德年间,金沙寺的和尚和书僮是创始人。

  紫砂创始在何时,在中国陶瓷史上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

  宜兴境内河湖密布,土地肥沃,陶窑比肩,竹海连绵,茶园漫布,石洞遍山,素有“洞天世界”之称。据考古资料证明,7000多年前,宜兴的农業就已经萌发起来,农業文化和制陶技艺名闻中华。先秦时期,吴越文化在此交汇,宜兴的先人们为吴越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唐肃宗时,“阳羡贡茶”就已经名冠全国,“阳羡紫笋”被列为进贡珍品。

  宜兴的黏土矿有甲泥、紫砂泥、白泥、嫩泥、绿泥、小红泥、小黄泥等,已探明工業储量6000万吨,预测远景储量10亿吨。

  宜兴天然水质好,矿化度为100-200毫克/升,属软水;HP值为6.5-7,属中性水。

  宜兴的吴文化

  吴文化泛指吴地从古至今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一般是指宁、沪、杭、太湖流域,以及浙北、皖南、江西北部、河南及山东一部分地区,其中心地带在长江下游三角洲。江苏宜兴地处吴中,是吴文化发源地之一。吴地山水秀丽、景色神奇,两宋以降,学人辈出、文风昌盛,成为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宜兴的紫砂陶器、苏州的刺绣、南京的云锦、扬州的漆器和苏州桃花坞的木版年画等享誉天下。

  吴文化泛指吴地从古至今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

  吴文化就是水的文化、细腻的文化、灵秀的文化、柔美的文化。

  吴地器物的形态受吴文化的影响具有3个鲜明特点:①天人合一,与自然高度和谐。取于自然,高于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开成,人们对自然巧为利用,又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情、景、意合为一个有机整体。②精致、细腻、淡雅的性格。③内敛、实用、重内涵的特征。吴地的手工艺制作多为生活用具,紫砂器就是其中之一。

  宜兴具有发达的陶瓷产業。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生产和运用已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历来就有“处处皆窑、遍地产陶”的景象,被人们称为“中国陶都”,尤其是紫砂陶被誉为“陶都之花”。

  宜兴的茶文化

  宜兴的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之一,又是产茶大国,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一脉,已有着几千年的历史。饮茶能够防病益寿,加上文人参与和推动,饮茶又成为一种风雅时尚的文化行为和社交方式延续至今。

  由于各地人文习俗的差异,从而形成了与饮茶有关的茶饮、茶山、茶种、茶语、茶俗、茶水、茶具、茶品、茶宴、茶药、茶道、茶诗、茶文等一系列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宜兴作为著名茶乡,已有1200多年的种茶史。诗人卢仝曾留下“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千古佳句。阳羡茶作为贡品,深得皇亲国戚的青睐。人们在饮茶的同时会友、对弈、闲聊、深谈、应酬,此时的茶具就成为一种文化的承载物,自然成为人们把玩、观赏和闲谈的内容,而形成了“茶必阳羡茶,壶必紫砂壶”。吴地茶文化的发展为紫砂壶的兴起与艺术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宜兴紫砂器的产生。

  由于各地人文习俗的差异,从而形成了与饮茶有关的茶饮、茶山、茶种、茶语、茶俗、茶水、茶具、茶品、茶宴、茶药、茶道、茶诗、茶文等一系列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

  明代嘉靖紫砂艺人龚春的出现,把中国紫砂器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龚春本名“供春”,少时为吴颐山的书僮,当吴颐山在金沙寺读书时,供春就偷闲出来,私访寺内制壶的和尚,心手并用,学以习之,终成大家,他制作的紫砂壶被称为“供春壶”;当时有“供春之壶,胜于金玉”之美称。供春所制茶壶,款式不一。主要有“龙蛋”“印方”“刻角印方”“六角宫灯”等,尤以“树瘿壶”独具风格——此壶呈栗色,乍看似老松树皮,凹凸不平,类松根,质朴古雅,别具匠心。

  在古今文献记载上,对紫砂壶有多种称谓,如“茗壶”“注春”“茶瓶”“茗瓶”“瓦壶”“泥壶”“紫瓯”“砂罂”“紫砂罐”“朱泥壶”“茶注”“砂壶”“宜壶”“砂器”“紫砂器”等等,虽然名号不一,称为互异,但大都是指宜兴的紫砂壶。

  宜兴紫砂器的特点

  紫砂器是一种炻器,是一种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陶制品。紫砂器的特点是结构致密,接近瓷化,强度较大,颗粒细小,断口为贝壳状或石状。紫砂器以器形、泥色和儒雅风采取胜。

  紫砂器不挂釉,而是充分利用紫泥本色,表现器物的形态灵动、色泽温润、古雅可爱。在宜兴紫砂器中,最受称颂的是紫砂茶壶。

  紫砂器不挂釉,而是充分利用紫泥本色,表现器物的形态灵动、色泽温润、古雅可爱

  紫砂茶壶的兴盛与饮茶风尚的盛行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紫砂茶壶形态迷人,气韵儒雅、精美之极,是特色鲜明、一枝独秀的文化品种。总的来说,紫砂壶的优良特性表现在:

  (1)胚体透气性好、泥色多样,视觉效果丰富。

  (2)经久耐用。经久用反而光泽美观,“壶经久用,涤拭目加,自发暗然之光,人手可鉴。”(《阳羡茗壶系》)

  胚体透气性好、泥色多样,视觉效果丰富

  (3)壶色丰富多样。砂泥色多变,耐人寻味。

  (4)宜茶性好。

  按照宜兴紫砂行業的传统分法,紫砂壶被分为光货、花货和筋囊货三大类。从名称可以看出,凡壶体为几何体,表面光素的都叫光货。花货是在壶体外以雕塑或浅浮雕的动植物装饰。筋囊货是说壶体似植物的棱瓣组成,形式多为对称型。

  紫砂壶造型多样,有清秀飘逸的、古朴敦厚的、粗犷简朴的,自古以来,内涵丰富并具有协调之美的作品才是真正完美的紫砂壶。但总的来说,轻快明朗、极具灵气、精巧秀美、富有流动感是其主要特色。

  紫砂早在唐朝即闻名

  千年陶都数宜兴

  陶都宜兴东临美丽富饶的太湖之滨,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地处沪、宁、杭的中心,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新兴城市。宜兴古称阳羡、荆溪,自秦始皇设阳羡郡起,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在该地曾先后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陶片、唐五代的青瓷窑址以及明代以前的紫砂罐残片。

  陶都宜兴东临美丽富饶的太湖之滨,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地处沪、宁、杭的中心,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新兴城市

  唐代,宜兴郡以好茶闻名全国;从唐肃宗到明太祖的600年间,常州阳羡茶均为上等好茶;并且设立了“贡茶院”。明太祖洪武年间废除团茶政策,遂带来了制茶方法的改革。宜兴独有一种澄泥陶,颜色绛紫,其制品通称“紫砂器”,通常也简称“紫砂”。紫砂经过生产、发展的过程,到明代末期臻于成熟。当时,宜兴紫砂陶茶具极为盛行,被誉为各种茶具中的上品。清代时,宜兴紫砂陶工艺愈益精湛,开创了采用篆刻、书法和绘画作装饰的新风格。此后经久不衰。

  宜兴紫砂从明、清开始就已经具有了相当的知名度。宜兴也得以成为与景德镇瓷都相并列的陶都。20世纪初到抗日战争开始前,宜兴紫砂陶器的生产亦颇兴盛,有十多座龙窑常年生产,1932年产量仍高达220多万件。有茶壶、茶杯、花瓶、花盆、砂锅、人物雕等上千个品种,造型大方,色彩古雅,产品畅销世界。宜兴紫砂茶壶更与中国茶同销欧洲,成为欧洲制壶的蓝本,足见宜兴紫砂的珍贵。

  宜兴紫砂从明、清开始就已经具有了相当的知名度

  紫砂茶具领风骚

  紫砂陶主要品种有壶、杯、瓶、鼎、碗、盘、碟等等,造型丰富多彩,尤以紫砂茶壶最为出色。其独有的实用性能与艺术鉴赏价值的高度和谐统一。北宋梅尧臣《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诗中道:“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欧阳修也有“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的诗句,说明紫砂茶具在北宋已经兴起。

  紫砂茶具,属陶器茶具的一种。它坯质致密坚硬,取天然泥色,大多为紫砂,亦有红砂、白砂。这种陶土,含铁量大,有良好的可塑性。紫砂茶具的色泽,可利用紫砂泥泽和质地的差别,经过“澄”、“洗”,使之出现不同的色彩,如可使天青泥呈暗肝色,蜜泥呈淡赭石色,石黄泥呈朱砂色,梨皮泥呈冻梨色等;另外,还可通过不同质地紫泥的调配,使之呈现古铜、淡墨等色。优质的原料,天然的色泽,为烧制优良紫砂茶具奠定了物质基础。

  据专家介绍,紫砂茶具耐寒耐热,泡茶无熟汤味,能保真香,且传热缓慢,不易烫手,用它炖茶,也不会爆裂。因此,历史上曾有“一壶重不数两,价重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之说。但美中不足的是受色泽限制,用它较难欣赏到茶叶的美姿和汤色。

  从万历到明末,紫砂茶具发展迅速,名家辈出,前后出现“四名家”、“壶家三大”。明朝的时大彬是“壶家三大”之一。他最初仿供春,喜欢做大壶。后来在游娄东时与名士陈继儒交往甚密,共同研究品茗之道,根据文人士大夫雅致的品位把砂壶缩小。点缀在精舍几案之上,更加符合饮茶品茗的趣味。他制作的大壶古朴雄浑,传世作品有菱花八角壶、提梁大壶、朱砂六方壶等。他制作的小壶令人叫绝,因此当时就有“千奇万状信手出”、“宫中艳说大彬壶”的赞誉,被誉为“千载一时”。时大彬也因为被后人公认为,为紫砂器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的重要人物。

  从万历到明末,紫砂茶具发展迅速,名家辈出,前后出现“四名家”、“壶家三大”。明朝的时大彬是“壶家三大”之一

  享誉世界收藏热

  新中国成立后,宜兴紫砂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1957年10月,宜兴县陶瓷公司和陶瓷专业联社,共同组团首次参加“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紫砂茶具、花盆和鼓凳等255个品种,销售总额27万多元。自1957年起,紫砂产品恢复出口,年产量达106万件,产值28.1万元。

  1984年3月,紫砂名师李昌鸿,应邀赴美国参加“新奥尔良国际博物会”。这是紫砂艺人第一次被邀请参加国际博览会。同时还在“中国经济贸易展览馆”进行了紫砂工艺示范表演。此后不久,紫砂名师李昌鸿、沈蘧华制作、陶刻高手沈汉生镌刻的竹简紫砂茶具和紫砂名师顾绍培制作、陶刻高手谭泉海镌刻的百寿紫砂瓶,荣获德国“莱比锡春季国际博览会”金奖,为中国紫砂赢得了世界声誉。

  紫砂名师李昌鸿,应邀赴美国参加“新奥尔良国际博物会”

  随着文化内涵的丰富与制造技术的提高,宜兴紫砂陶艺已臻愈益精妙之境。上世纪90年代后,特别是东南亚各地对于紫砂的狂热支持,也为紫砂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紫砂收藏热一度有所降温,但近来又呈现出反弹之势,对宜兴紫砂挚爱者仍趋之若鹜。

  有诗云:“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可见世人对宜兴紫砂之珍爱。宜兴丁蜀镇羊角山的紫砂古窑址以及出土的紫砂茶具残片证实,宜兴紫砂器的生产,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封建时期紫砂壶的地位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紫砂的气质和锡器的气质是相类的,它们并不拥有名贵的材质,没有绚丽的色泽,有的只是暗哑的幽光,质朴的气质,所以它们的结缘其实倒是很自然的事情。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紫砂的气质和锡器的气质是相类的,它们并不拥有名贵的材质

  宜兴紫砂壶兴起于明代,明晚期至清代中前期走向兴盛,受到宫廷的重视。受皇室成员喜好的影响,清代康熙朝出现大量以紫砂为内胎,外施彩釉的紫砂壶。为迎合皇室的审美喜好,地方官员把紫砂壶进行二次装饰烧造,作为贡品进贡宫廷。

  清代阮葵生所著笔记小说《茶余客话》载:“近时宜兴砂壶覆加饶州之鎏,光彩照人,却失本来面目。”可知当时人们已觉此种彩釉装饰之弊端,即失去紫砂壶质朴清雅的审美特征,且紫砂胎上的彩釉常产生气泡孔及棕眼,更堵塞了紫砂泥特有的双气孔,失去透气性,使其在实用上丧失特色。故而,嘉庆、道光之际,此类装饰即已式微,偶有出现也属点缀性装饰,奢华不在。其后,杨彭年和陈曼生横空出世,他们所创制的紫砂茗壶成为引领风尚的杰作。《耕砚田笔记》有云:“彭年兼善刻竹,刻锡亦佳。”

  杨彭年传世名品,多为“西泠八家”之一的陈曼生设计或刻铭,源于修补破损紫砂壶或因锡器较软易于刻绘而兴起的包锡手法的发扬光大是在清中期的朱石梅手上。《画林新咏》记载:“朱石梅仿古以精锡制茗壶,刻字画其上,花卉、人物,皆可奏刀,人以之比曼生砂壶。”他所制锡包紫砂壶的把、嘴、钮多为镶玉制成,壶把也偶用硬木为之,并常在壶体上题刻,其篆隶行楷皆具有遒劲俊逸之风。可以说,清中期除了陈曼生的文人壶盛行之外,以朱石梅为代表的锡包壶亦引领一时之风尚。

  杨彭年传世名品,多为“西泠八家”之一的陈曼生设计或刻铭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紫砂的气质和锡器的气质是相类的,它们并不拥有名贵的材质,没有绚丽的色泽,有的只是暗哑的幽光,质朴的气质,所以它们的结缘其实倒是很自然的事情。遗憾的是,紫砂壶上的包锡覆盖了紫砂的本色之美和透气益茶之用,道光朝之后此种装饰渐趋没落,以致锡与紫砂分道扬镳。尤其传统锡器制作工艺式微,不能不让人扼腕。

  紫砂壶工艺发展

  紫砂壶艺术是反映时代风尚的产物,历代紫砂艺人在细心观察和研究社会现象及自然形态的基础上,吸取了中国传统绘画和古代陶器、漆器、玉器、秦砖、汉瓦、唐镜、瓷器等传统工艺美术品的艺术特点,从而表现为由粗趋精,由大趋小,由简趋繁,复又返璞归真的过程,即经历古朴、华丽、淡雅三个阶段。

  紫砂壶艺术是反映时代风尚的产物

  据文献记载,紫砂壶在草创期,“金沙寺僧逸其名,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翁者处,博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园之,刳使空中,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这个和尚没有留下姓名,因而引起后人的追念。吴骞有诗曰:“金沙泉畔金沙寺,白足禅僧去不还。”这个“白足禅僧”,就是紫砂茗壶的创始人。紫砂泥的可塑性非常好,而到了供春时代,在草创期老僧以“捏筑为胎”,供春却“茶匙穴中,指掠内外”。供春又变革研木为模,这是制壶工艺的一大改进和提高。“研木为模”的模具,它是一个内模,泥胎在木模上奎制成型,这个方法传至时大彬,“时悟其法,则又弃模”,“时乃故入以砂练土,克谐审其燥湿,展之名曰土毡。”(周容《宜兴瓷壶记》)。时大彬领悟其制作方法,不用模具制作,练好土,掌握好泥的干湿度的泥性,把泥打成泥条、泥片来成型。“割而望诸月,有序先腹,两端相见,廉用媒土,土温曰煤,次面与足,足面先后,以制之丰约定。”这段说的是:把裁割好的泥条,以腹径围在木转盘上,用拍子拍打两端,先足后口面(满),用脂泥黏接底片和口片(满),这样制成壶体的毛身筒。“次开颈、次帽、次耳、次嘴、嘴后著戒也,体成”(周容《宜兴瓷壶记》)。在整理好的壶体上制壶颈、壶盖、壶把、壶嘴,完成整个壶体造型。

  文献的记述,就是我们现在的打泥条,打泥片,拍打身筒或镶接而成的成型制作工艺,一直传承至今,并把这种传统的制陶技法保持非常完整,且有提高和深化,为其它民间工艺所少有。这具有科学规范的传统工艺技法,作为我们当代制壶人来讲,应在这基础上发扬光大,要具备开拓进取精神,为弘扬紫砂文化而不受其它怪谈、玄说所困惑和贬褒。下面把我去年新创作的一把《器成方圆》壶和广大壶艺爱好者交流一下创作过程和意念。

  文献的记述,就是我们现在的打泥条,打泥片,拍打身筒或镶接而成的成型制作工艺,一直传承至今

  《器成方圆》壶,实话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天为方,地为圆,且说天地方圆,本人完全是从古朴、端正、稳重等指导思想出发,大胆尝用建筑学、力学和各种几何形体相结合,并采用先祖所遗传的打泥片镶接而成的方法,共计用了十三块泥片,镶接而成的壶身以两个正方体为曲面,而实际整体为一棱形体。壶嘴为一大一小圆柱体而成,壶把为一个圆柱体和两个梯形镶接而成,并配以传统的牛盖作为装饰,造型简练大方,于平淡中含浓烈,平易中显示新奇,一如人品,质朴自然,刚正而不俗雅。

  综合上述,紫砂壶的造型“方非一式,圆不一相”,千姿百态,层出不穷,真可说是一座造型的宝库,从而以设计意识为主导,伴以形象思维的审美意识,通过工艺材料、工艺手段和各种专业技巧进行制作或发展的一种艺术。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纯美术。其本质特点是强调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和功能性的统一,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所以紫砂壶造型艺术作为融生活与艺术为一体的文化形态,是中国民族文化水平的形象写照。

  紫砂文化的特点

  第一:奇

  紫砂在全世界仅为宜兴所独有,紫砂发源于宜兴,而紫砂之泥则产自宜兴古镇丁蜀的黄龙山。由紫泥、绿泥(本山绿泥)、红泥构成的紫砂泥自古被称为神奇的富贵土、五色土,它自身拥有和茶具相联系的独特材质,紫砂泥的化学构成以及它所形成的双气孔特性使紫砂茶具既具古朴的美观,又具茶具的实用性。用紫砂壶所泡之茶不易失味,而且还有利于储氧并有益喝茶之人的健康;此外,用不同的紫砂器冲泡不同的茶叶可以品出各种茶类的品质。

  紫砂在全世界仅为宜兴所独有,紫砂发源于宜兴

  紫砂文化的传统工艺更是啧啧称奇:从神奇的泥料到奇美的茗壶要经过很多程序,传统的紫砂全手工成型有100多道独有的工艺步骤,这些程序的奇特可以说是紫砂文化独有的一道风景。从明代始,紫砂器就被当时的贵族士人看成是富贵的象征。紫砂,作为一个局部地方性的工艺品,现已称为中国古老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小的一个茗器中,竟能看到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足以称为中华艺术史上的一枝“奇”葩!

  第二:美

  紫砂壶造型千姿百态,方非一式,圆无一相,可说是一座壶艺造型的艺术宝库。抽象地讲紫砂陶的审美,可以总结为形、神、气、态这四个要素形成,即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轮廓,也就是具象的片面;神,即神韵,一样能令人意远体验出精神美的韵味;气;即气质,陶艺所内涵的和谐协调色泽本质的美;态,即形态,作品的高、低、肥、瘦、刚、柔、方、圆的各种座姿态。从这几个方面贯通一气,才是一件真正完美的好作品。

  紫砂壶造型千姿百态,方非一式,圆无一相,可说是一座壶艺造型的艺术宝库

  第三:趣

  随着广大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和艺术的追求品味也越来越高。曾经被视为达观显宦和文人雅士身份象征的紫砂壶,现在也走进了寻常百姓之家。盛世的繁荣带来了收藏界的繁荣,在浩若繁星的各类收藏品中,紫砂壶以其独特的观赏和使用价值,牢牢地吸引住了广大收藏爱好折的目光,她就像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已经成为广大收藏爱好者藏品中的新贵。

  紫砂茗壶可以明性聚气,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品茗玩壶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紫砂壶收藏者的一大乐事。一件看似普通的紫砂壶,在藏友精心呵护下,就会一天天地显示出其不凡的品质。

  紫砂茗壶可以明性聚气

  第四:容

  古往今来,紫砂铭壶质地古朴纯厚,不媚不俗,与历代文人雅士气质十分相近,文人玩壶视“雅趣”参与其事即成“风雅之举”,当文人与艺师结合的时候,紫砂文化必将焕发新的艺术生命力。著名金石书画篆刻家陈曼生,以其自身深厚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与当时著名的制壶高手杨彭年合作创制了文人紫砂珍品代表作“曼生十八学士壶”,其壶艺之精湛、质朴而高古的艺术气韵,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回归文人雅士返璞归真的境界,达到了心境的融合,也才使得文人紫砂壶升华为融合多种文化的载体,紫砂壶从此便以纯粹文人化的身份而跻身于艺术珍品之列,成为当时文人士大夫阶层极力推崇的艺术珍玩。

  因此,紫砂茗壶往往和诗词、书画、篆刻相兼于一体!历代文人墨客、书画金石家参与紫砂壶创作的同时,更提高了紫砂壶自身的艺术价值,文人意趣给紫砂壶注入新的艺术活力,更是体现了紫砂器包容万象的壶中天地,所谓的“小壶大意”就是这个意思。

  紫砂茗壶往往和诗词、书画、篆刻相兼于一体

  第五:和

  紫砂茶具不仅仅是一种喝茶的器物,更是一个富有神韵的天地。一个非常简单的壶,往往能体现出非凡的意境来。壶的背后是历史悠远的中国茶文化,而壶的本意则是让人心平气和。2006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安南访问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特意以一把“提梁石瓢”款式的紫砂壶相赠,并意味深长地寄语道:“中国茶文化追求心平气和,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和’观念,相信当前的国际事务也可以‘心平气和’地来解决。”一壶一席话,令安南赞叹不已,同时也体现了以紫砂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至高地位。

  紫砂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这个符号积淀了很多人文以及社会的价值,更代表了中华文化的最高境界,让人们的精神在浮躁的现代社会中得以传统意义上的升华。

  紫砂文化中的不同装饰

  宜兴紫砂装饰是在造型艺术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历代艺人薪火嬗递,代有创新,凸显装饰工艺在传承中赋予紫砂文化新的内涵,推动了紫砂文化的持续发展。

  紫砂装饰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属性,它与造型艺术相交相融,珠联壁合,两者互动,这在中国民间工艺中是不多见的。早期的紫砂壶,人们仅限于煮茶、泡茶的使用功能,依靠自身泥质泥色的质地,展现一种自然状态的艺术魅力。以后随着茶文化的兴盛,文人的参与推介,又发现紫砂器上可用刻划文字、图案来喻情纳意,增加紫砂的视觉美感。犹如皇宫禁苑、园林名胜、廓宇寺观中的碑刻、壁画题词一样,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紫砂装饰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属性,它与造型艺术相交相融,珠联壁合,两者互动,这在中国民间工艺中是不多见的

  从现存的实物资料中,最早在紫砂壶上装饰联句的当推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国家一级文物“圣思陶杯”,为明末清初紫砂花货好手项圣思制作,桃杯形象完美、工巧艺精,上刻有“阆苑花前是醉乡,黏翻王母九霞觞”,似为作者引用古诗中的前两句,却把天上人间的神话传说用桃杯上的联旬衬托得意境生动。因而,紫砂装饰是融文学、书法、绘画、镌刻于一体的技与艺的结合,文化属性当是不言而喻的。

  紫砂装饰发展到今天,其手段和方法已大大超越了前人,在紫砂世界里呈现面目繁多、百品竞新的现象。20世纪70年代以来,除原来的图纹装饰刻字刻画装饰之外,又创新发展了泥绘、绞泥、镶泥、冰纹、镶金银丝等。下面将新的装饰方法作简要论述。

  一、图纹装饰

  图纹装饰是由线条组成的各种符号表达出某种情绪。如回纹线,原是梵文符号,意为延绵不断,给人一种凝重练达之感,常用在壶肩或壶盖周边装饰,此图案可变成方形、矩形、菱形等,根据不同壶体的要求进行变化。如意图纹,如意为一种高贵的器物,头部作灵芝或云状,表达出对事物美满称心的意愿。梅花图纹,梅花有“国花”之称,含“福禄寿禧财”五福并奉之意。波纹图纹,表达一起一伏宕跌的灵动意思。另外还可用凸线凹线、皮带线、子母线等装饰,可打破平衡,起到律动、灵飞的作用,使赏壶者的心态得到变幻无穷的享受。

  图纹装饰是由线条组成的各种符号表达出某种情绪

  二、泥绘装饰

  泥绘装饰在接受传统绘画的基础上,试图用中国画的手法来宣发某种情结。其特点不像其它画用特定的颜料在特定的载体上表现,而是将湿泥画在泥坯上,可多色调并用,描绘出山水、花卉、动物或昆虫等,使画面色彩协调,古朴雅致,起到面在壶上,壶在画中的效果。这是紫砂“五色土”的一大优势。

  三、绞泥装饰

  清末民初已有在壶上作绞泥装饰的实物,但作品粗糙,绞泥图纹尚不能体现作者的创意,后人很难品评。20世纪70年代开始,吕尧臣大师精心钻研,创造了变化万千、独具特色的“吕氏绞泥”,作品的艺术造诣和文化底蕴深厚,为紫砂界所公认。目前,已有相当一批艺人掌握了绞泥技法,是紫砂装饰中唯一与泥料成型同步进行的一种技法。

  绞泥图纹尚不能体现作者的创意,后人很难品评

  四、镶嵌泥装饰

  镶嵌泥装饰是在泥坯上根据需要抠出图案花纹,再用色泥镶嵌进去,其手法细腻,功夫颇深,可随心所欲按自己的意图做成各种纹丝,如云彩、浪花、花卉等。

  五、冰纹装饰

  冰纹装饰犹如装饰中的开片,是泥、釉在烧成过程中膨胀系数差异而导致。而紫砂杯冰纹则完全是在杯、壶坯上用工具钩勒而成,杯、壶身到壶盖的冰纹线都能吻合,这种杯壶给予人冰肌玉洁、丝丝人扣之感,在变幻莫测的裂痕之中仿佛可以找寻到许多昨天的故事。

  冰纹装饰犹如装饰中的开片,是泥、釉在烧成过程中膨胀系数差异而导致

  六、镶金银丝装饰

  镶金银丝装饰是借鉴苏州红木雕刻工艺厂家具嵌金银丝的姊妹艺术,1973年由紫砂工艺厂鲍仲梅首创成功。运用堆、雕、捏、塑、嵌等多种技法,在材质上辅以玉石、钻石、釉珠等,此类装饰手法使壶艺气质高雅、精美华贵。笔者长期来专攻宜兴紫砂壶金银丝镶嵌,在第二届中国十大紫砂茗壶评选中,设计创作的“金猪兆丰壶”荣获金奖。该壶选用黑芯泥,造型为象形猪,盖上的“滴子”为一头小猪,腹、盖上镶嵌有18个不同篆书体的金丝“福”字,整器饱满圆润,装饰富丽简洁,意韵生动而内蕴,是件较为成功的代表作。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当今紫砂装饰工艺的发展已出现了全新的面貌。也已成为紫砂文化不可或缺的要素,对我们中青年紫砂艺人而言,紫砂装饰的表现手法、文化内涵,依然是永恒的探索课题。

  紫砂壶的文化价值

  紫砂壶,历来为古今中外,文人雅士所深爱笃好。时下,不仅被越来越多的黎民百姓作为生活实用品。而且已为藏家们所青睐,作为生活实用品,陶冶性情的一种娱悦活动。因此。一个用壶、爱壶、藏壶之风正在社会悄然兴起。如何欣赏紫砂壶就理所当然的被用壶、藏壶者们所关注。

  紫砂壶,历来为古今中外,文人雅士所深爱笃好

  评价一件紫砂壶的内涵,必须具备三个主要因素:美好的结构。精湛的制作技巧和优良的使用的功能。所谓形象结构,是指壶的嘴、扳、盖、纽、脚,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精湛的技艺,是评审壶艺优劣的准则。优良的实用功能。是指容积和重量的恰当,壶扳的便于执握。壶的周圆和缝,壶嘴的出水流畅。同时要考虑质地和图案的脱俗和谐。

  据现今的资料考证,紫砂壶的发展历史不足一千年,在中国器皿史上,它不过是一个新生儿,然而,在短短的留六百年里,它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由于其稀有的紫砂泥料和独特成型工艺,使得紫砂壶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只有一个地方出产,那就是宜兴。宜兴自古以来,人文丰厚,这为紫砂壶产生以后。能够迅速地走向文化性而提供了条件。作为文化来说,他是指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用之于紫砂壶,便是指紫砂壶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所承载的时代特色或者艺术审美。

  “字以壶传。壶以字贵”。这将紫砂壶的文化价值第一次显现了出来。从此以后,文人更多地参与紫砂壶创作。而在紫砂壶本身的造型上,出现了泥绘、加彩、浮雕、堆泥、贴花、施釉、搅泥、镂空、包漆、磨光等工艺,层出不穷,扩展了紫砂壶的文化内涵。

  “字以壶传。壶以字贵”。这将紫砂壶的文化价值第一次显现了出来

  紫砂壶上镌刻之风所以盛行,一是制壶者的文化追求,二是众多文人雅士的参与,并相互仿效攀比,把壶刻装饰推向极至。陈曼生算是在壶艺史上有突出贡献的大家。他除创作一批有文学价值铭文外,他还带头将篆刻作为一种装饰手段,第一次镌于壶上,使紫砂壶真正完备了艺术品的条件,成为玩家、藏家竞相追逐的对象。据文献记载,在明清两代,著名诗人、学者、书画家、艺术家如赵宦光、董其昌、郑板桥、徐渭、吴大徽、吴昌硕、任伯年等都亲自在紫砂壶上题诗、刻字、绘画。这些诗铭、绘画清雅淡远,寥寥数语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意趣、情性与茶馨融合一直,大大提高了紫砂壶本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味。探究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拓未来。不断探究紫砂壶的文化内涵,在创作实践中,注重紫砂壶的文化性,在造型方面。借鉴古代器皿,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譬如所制作的中国十大茗壶系列之一的《羽扇纶巾壶》、《太极阴阳壶》等。在紫砂壶的装饰方面,积极与文人合作。紫砂壶的创作离不开中国的传统文化,紫砂壶也只有注入了文化,才能够亘古,具有历史内涵,流传百年、千年。

  紫砂艺术是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形式。一件好的紫砂壶,除了讲究形式的完美与制作技巧的精湛。还要审视纹样的适合,装饰的取材以及制作的手法。再说壶艺本身就是感情。所以一件较完美的作品,必须能够发抒艺术的语言。既要方便使用。又要能够陶冶性情,启迪心灵,给人油然而生的一定艺术感受。

  7个方面决定紫砂茶具的传承与发展

  紫砂壶,曾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现也有机器大批量制造的。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又名宜兴紫砂壶。其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从明武宗正德年间以来紫砂开始制成壶,名家辈出,500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慢慢的紫砂茶具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体系,被人们所熟知,其选用一般是按照7个方面来传承和发展的。

  美感:只要自己看得舒服满意,那就代表了个人的美感。

  美感:只要自己看得舒服满意,那就代表了个人的美感

  质地:茶壶的质地,主要是看胎骨及色泽,胎骨坚、色泽润为佳,可将壶置于手掌上,轻拨壶盖,听其壶声,以铿锵轻扬为佳;音响迟钝,劲道不足,导热效果稍逊;但若音高尖锐,则逼热过甚,泡茶时又须特别注意各项因素的调整,总之壶音以听来悦耳为佳。

  壶味:在选购新壶时,应注意闻闻壶中味,新壶有些也许会略带瓦味,这倒还可选用,但若带火烧味或其他杂味,如油味或人工著色味则不足取。

  精密:壶的精密度是指壶盖与壶身的紧密程度,密合度愈高愈好,否则茗香散漫。测定方法是注水入壶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正面手压气孔再倾壶倒入紫砂杯中,涓滴不出则表明有间不容发的精密度,或手压流口再反倒壶身,若壶盖不落也表明精密度高。

  出水:壶的出水效果如何跟(流)的设计最有关系。倾壶倒水,能使壶里滴水不存为佳。至于出水态势,是刚直或柔和曲美,随个人喜好而定。但无论刚或柔,出水无劲不顺总是缺点。出水水束长者为佳。

  出水:壶的出水效果如何跟(流)的设计最有关系

  重心:一把壶提起来是否顺手,除了与壶把设计的弯度及粗细有关外,壶把的力点是否位于(或接近于)壶身受水时的重心也是应注意到的,测定方法是注水入壶约四分之三,然后水平提起再慢慢倾壶倒水,若觉顺手则佳,亦有受小半升之法去品鉴的,即干壶轻放水面,如能受水半升,谓之(水平)。

  适用:壶的特性如与茶的特性相配合则更佳,一般是壶音频率较高,适宜配泡重香气的茶叶,如清茶,因为香由热蕴。反之壶音稍低者较宜配泡重滋味的茶,如乌龙、铁观音,因为逼热过烈味反而难以醇滑。

  挑选完紫砂茶具后,又因为紫砂壶的特点是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壶壁吸附茶气,日久使用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而且宜兴紫砂陶器风格多样,造型多变,富含文化品位,以致在古代茶具世界中别具一格外。证实了这种茶具的质地适合泡茶。经过历代茶人的不断创新,“方非一式,圆不相同”成为了人们对紫砂茶具的赞美之词。

  结语: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有关紫砂文化的知识,你现在看完本文是不是都清楚了啊。紫砂壶的传承与发展主要由7个方面决定的,不仅要好看,更加要适用,这才是关键哦。


【刷新页面】 【打印此文】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上一篇:紫砂壶相关术语解释 下一篇:浅谈紫砂花盆的陶刻装饰---汪成琼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网站链接
Copyright © 2024 中国陶瓷紫砂协会,中 All Rights Reserved 
邮件:71631953@qq.com 电话:13701538497,18210681620 地址:香港鰂魚涌南豐新邨第11座C14樓
中国陶瓷紫砂协会,中国古玩文物收藏鉴定有限公司是由从事和热衷于,文物,古玩收藏,紫砂,陶艺事业的企业、事业等团体单位及个人自愿组成的行业性团体!